新华社太原8月30日电(记者许雄)雄踞天地间,绵延万里,两千余年来,长城承载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印记,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。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留下的边塞诗篇汇成长卷。如今,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与古时的边塞遗迹并肩而行,让游客能在惬意的自驾中感受别样风情。
根据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供的数据,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已建成3617公里,其中主线1065公里。公路主线始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镇老牛湾村,分内外长城两路,最终交汇于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,形成长城内外环线。
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零公里起点所在的偏关县,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于此抵达终点,长城与黄河在此“握手”。
“这个‘握手’处,就在老牛湾村,这里也是黄河入晋第一村。”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讲解员张瑞芳说。
站在老牛湾村的古堡之上,因下游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而形成的高峡平湖景观,与黄土高原的苍茫、长城墩堡的雄浑气魄交相辉映,勾勒出一幅穿越古今的隽永画卷。
顷刻间,天空乌云翻腾,灰蓝交织,尚未调匀,闪电不时划破长空,大雨将至未至。游人加快了避雨的脚步。古堡周围一时归于沉寂,如同历史上的某个时刻,静静守望着这片大好河山。
告别烽火硝烟,如今的老牛湾村凭借“旅游饭”摆脱了昔日的贫穷落后。村民魏永富在村里开了一家70张床位的农家乐,可同时接待100多人用餐,年增收超过10万元。“现在路好了,自驾来的游客越来越多,村变美了,人变富了,这就是国家发展带给老百姓的实惠。”魏永富说。
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继续前行,长城最原始的模样不断展现在眼前。层层夯土,深埋着几百年前的汗水,一次次见证铁与火的淬炼,最终将血肉与精神铸就整个民族的魂魄。
“偏关历来都是要塞之地。20世纪,为巩固国防,还在此修建了红门口地下长城。”张瑞芳表示。
这座地下长城现已对游客开放,同样经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可达。在水泉镇水泉村的一户普通院子里,一孔普通的窑洞就是地道入口。
“初极狭,才通人”是地道内空间的真实写照。偏关县提供的资料显示,这里的战备地道仅修缮后适合开放的区域长度就已超过千米。行走在地道内,若想停下休息,需特意寻找能直起腰的地方。
走出地道,乘车沿路前行,长城再次映入眼帘。古今军事防御设施的对比,让人对边塞这一意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。“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美,还等待更多双眼去发现,更多心灵去慢慢体会。”张瑞芳感叹道。